INKstudio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艺术家
  • 最新动态
  • 展览
  • 艺博会
  • Viewing Room
  • 出版刊物
  • 艺评材料
  • 视频
  • 关于墨齋
  • EN
  • 中文
Menu
  • EN
  • 中文
生生意象:劳同丽

生生意象:劳同丽

以往 viewing_room
  • 策展人:Craig L. Yee (余国梁)

    展览日期:2024年9月20日-12月1日

     

    墨斋即将荣幸呈现广东艺术家劳同丽的首次个展“生生意象"。劳同丽出生于1982年,是一位以早期工笔画技法著称的当代艺术家。工笔画传统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宋代(960-1279)宫廷绘画,乃至六朝(220-589)宗教壁画。与强调水墨山水的文人画不同,工笔画常用石青、孔雀石、青金石、铅、钴和朱砂等色彩明艳的矿物颜料,描绘道德、精神及宗教等相关叙事。工笔画早在公元三世纪便经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此后数千年间促进了中国、东亚、中亚、中东乃至欧洲之间的跨文化艺术交流。因此,工笔画在材料和技法上,与欧洲壁画、波斯或南亚细密画、西藏唐卡及日本胶彩画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 劳同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专修工笔画,熟练驾驭工笔画的各种材料和技法。2006年毕业后,他远赴法国和德国,跟随同样精通工笔画的艺术家杨诘苍工作两年。其间,劳同丽摸索出一种全新的工笔画法,重新诠释了这一早期跨文化艺术形式的技法和视觉符号,使之融入全球当代艺术语境。 劳同丽在拓展工笔画视觉符号时,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普世或跨文化的人文内涵首先以个人主观体验的形式产生。尽管西方思想将主观体验视为次要议题,但它却是中国和东亚艺术与哲学的出发点。后苏格拉底时代的西方思想家主张以概念和逻辑所表达的对象和范畴为基础的世界观。相比之下,中国及东亚思想家早在周朝就在《易经》等经典中,用'象'来隐喻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意',即主观体验。 运用这种主观诗意的思维模式,劳同丽在过去十年间一直在系统性地构建一个意象词典,并通过这些'象',去重现自然且有机的生命系统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将古今中外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进行联系与整合:从早期道家的老庄,到宋代新儒家的张载、周敦颐、朱熹,再到现代国际思想家,如:生物学出身的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后结构主义出身的新唯物主义学者德勒兹(Giles Deleuze),以及粒子物理学出身的生态哲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等。劳同丽在他的三个系列作品——《丽比多之欲》(2013-2018)、《地平线之上·天空》(2018至今)及《自我与他者》(2021至今)——中不断发展关于'心'、'林'、'天'、'人'的意象,并深入探讨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劳同丽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专修工笔画,熟练驾驭工笔画的各种材料和技法。2006年毕业后,他远赴法国和德国,跟随同样精通工笔画的艺术家杨诘苍工作两年。其间,劳同丽摸索出一种全新的工笔画法,重新诠释了这一早期跨文化艺术形式的技法和视觉符号,使之融入全球当代艺术语境。

     

    劳同丽在拓展工笔画视觉符号时,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学前提出发,认为普世或跨文化的人文内涵首先以个人主观体验的形式产生。尽管西方思想将主观体验视为次要议题,但它却是中国和东亚艺术与哲学的出发点。后苏格拉底时代的西方思想家主张以概念和逻辑所表达的对象和范畴为基础的世界观。相比之下,中国及东亚思想家早在周朝就在《易经》等经典中,用"象"来隐喻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意",即主观体验。

     

    运用这种主观诗意的思维模式,劳同丽在过去十年间一直在系统性地构建一个意象词典,并通过这些"象",去重现自然且有机的生命系统世界观,这一世界观将古今中外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进行联系与整合:从早期道家的老庄,到宋代新儒家的张载、周敦颐、朱熹,再到现代国际思想家,如:生物学出身的汉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后结构主义出身的新唯物主义学者德勒兹(Giles Deleuze),以及粒子物理学出身的生态哲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Fritjof Capra)等。劳同丽在他的三个系列作品——《丽比多之欲》(2013-2018)、《地平线之上·天空》(2018至今)及《自我与他者》(2021至今)——中不断发展关于"心"、"林"、"天"、"人"的意象,并深入探讨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心

  • 在《丽比多之欲》系列中,劳同丽描绘了一个巨大的血管网络,分支纵横,相互联通,所用色彩之丰富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父亲患心脏病接受治疗期间,劳同丽在研究其心脏放射影像之余,开始创作带有血管网络这一意象的作品,这既是对父亲病情的深思,也是父亲离世后对他的哀悼。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血液被视为生命之"气"的载体,而血管则是遍布全身的通道,将承载着能量的"气"输送到身心各处。在中国哲学中,"心"被认为是所有主观体验的源泉,其中包括主观思想、感官、情感、想象和记忆。因此,《丽比多之欲》系列可以说是一种普世的生命脉动,它不仅推动了有机生命的创造和繁衍,也推动了每个生物个体的意识和生存意志的出现。

  •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 丽比多之欲, 2013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 丽比多之欲, 2013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Winter Silence 丽比多之欲·冬寂, 2017-2019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Winter Silence 丽比多之欲·冬寂, 2017-2019
    • Lao Tongli 劳同丽, Loneliness No. 04 寂04号, 2016
      Lao Tongli 劳同丽, Loneliness No. 04 寂04号, 2016
  • 林

  • 随着创作的深入,劳同丽笔下的血管网络逐渐演化为树的形态。这些树的灵感源自他儿时记忆中遍布乡野的高大榕树。在亚洲文化中,榕树具有重要的宗教和精神意义: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佛陀静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菩提榕(Ficus religiosa)即为榕树的一种。奎师那则是在孟加拉榕树(Ficus benghalensis)下进行《薄伽梵歌》的布道。而细叶榕树(Ficus microcarpa)为中国南方村民膜拜的神木,被视为带来好运、长寿和启迪的在地神灵。在劳同丽的画作中,每棵树以独特的艳丽色彩呈现,树枝由粗到细不断分叉,最终交织成密集网络。其中,每根枝条的末端都与相邻树木的枝尖相触。如此一来,所有树木之间相互连接,交织成一个更为庞大的网络,一个超级有机体,一个社区,一个社会,或是一整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或有机的现实观正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汉学家李约瑟所描述的中国传统世界观中的“有机自然主义”或“有机主义”。

  •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 No. 05 丽比多之欲05号, 2017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 No. 05 丽比多之欲05号, 2017
    • Lao Tongli 劳同丽, Horizon·Positive Negative Zero Zero No. 06 地平线·正负零零06号,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Horizon·Positive Negative Zero Zero No. 06 地平线·正负零零06号,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 No. 06 丽比多之欲06号, 2020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 No. 06 丽比多之欲06号, 2020
    • Lao Tongli 劳同丽, Horizon·Positive Negative Zero Zero No. 05 地平线·正负零零05号, 2022
      Lao Tongli 劳同丽, Horizon·Positive Negative Zero Zero No. 05 地平线·正负零零05号, 2022
  • 天

  • 《地平线之上·天空》(2018年至今)系列中,劳同丽回溯了在广阔乡村成长的童年经历。对他而言,天空唤起了自然的广阔浩渺之感,而仰望天空则带来希望和无限可能。该系列中的一些作品即采取仰望的视角,描绘了站在记忆中的菩提树下,透过交错的枝桠仰视的天空;另一些则采用俯瞰的视角,仿佛置身树冠之上的云端,从空中向下俯视。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代表宇宙的自然秩序,涵盖了日月星辰的运行、昼夜和四季的更替与轮回、气候的变化,以及水和"气"在山水间的流动。因此,天空体现了生命能量的无机来源,及其在自然界生命系统中的脉动与流转。

  •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 Lao Tongli 劳同丽, In and Out of the Clouds No. 01 云里云外01号,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In and Out of the Clouds No. 01 云里云外01号,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As High As the Clouds 与云齐,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As High As the Clouds 与云齐,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Veins of the Earth No. 01 丽比多之欲·地脉01号, 2019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Veins of the Earth No. 01 丽比多之欲·地脉01号, 2019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Veins of the Earth No. 02 丽比多之欲·地脉02号, 2019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Desire of Libido·Veins of the Earth No. 02 丽比多之欲·地脉02号, 2019
  • 人

  • 在最新的《自我与他者》(2021年至今)系列中,劳同丽进一步扩展了他的图像词典,将人体形象纳入其中,让"自我"与构成更大生态系统的"他者"生物产生联系。如果说《丽比多之欲》系列聚焦于由"心"而生的主观体验的想象,那么《自我与他者》中的人体形象则更多地展现了人类与世界的抽象关系。在这两个系列中,劳同丽运用了相同的分支结构来描绘人体和人类所处的更大生态系统,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即"天人合一"这一具有整体观的概念。源自"天"(天空或宇宙)的"气"(生命能量)在包含了"人"(人类整体)及"心"(个体主观意识体验)的"林"(森林或生态系统)中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Larger version of this image opens in a popup).
    • Lao Tongli 劳同丽, Self and the Others No. 04 自我与他者04号,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Self and the Others No. 04 自我与他者04号,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Self and the Others No. 06 自我与他者06号,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Self and the Others No. 06 自我与他者06号,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Self and the Others No. 05 自我与他者05号,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Self and the Others No. 05 自我与他者05号,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Trees on the Other Shore No. 01 彼岸树01号, 2023
      Lao Tongli 劳同丽, Trees on the Other Shore No. 01 彼岸树01号, 2023
    •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Nine-Colored Deer No. 02 九色鹿02号, 2018-2020
      Lao Tongli 劳同丽, The Nine-Colored Deer No. 02 九色鹿02号, 2018-2020
  • 重彩画 '生生意象:劳同丽'是继'凝视遥远的自己:康春慧'之后,第二个聚焦前殖民时期跨国重彩叙事绘画的策展系列项目。这种艺术形式最初随佛教从印度扩散至中亚、西藏、东南亚、中国、韩国和日本,后又以波斯、莫卧儿和奥斯曼细密画的形式回流至中亚、波斯和中东地区。此后,这种绘画语言又在现代与当代的艺术革新中被赋予了新形式。而这一过程则离不开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探索与复兴,如:日本艺术家村上隆(1962年生于东京)等推动的'超扁平'运动;南亚当代艺术家沙希亚·西康德(1969年出生于巴基斯坦)与伊姆兰·库雷希(1972年出生于印度)对波斯和南亚细密画的后殖民、后现代复兴;中国当代艺术家徐累(1962年出生于南通)与郝量(1983年出生于成都)等对宫廷绘画在后毛泽东时代的复兴;以及丹增热珠(1982 年生于加德满都)和贡嘎嘉措(1961 年生于拉萨)等西藏艺术家对唐卡的当代诠释。

    重彩画

     

    "生生意象:劳同丽"是继"凝视遥远的自己:康春慧"之后,第二个聚焦前殖民时期跨国重彩叙事绘画的策展系列项目。这种艺术形式最初随佛教从印度扩散至中亚、西藏、东南亚、中国、韩国和日本,后又以波斯、莫卧儿和奥斯曼细密画的形式回流至中亚、波斯和中东地区。此后,这种绘画语言又在现代与当代的艺术革新中被赋予了新形式。而这一过程则离不开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探索与复兴,如:日本艺术家村上隆(1962年生于东京)等推动的"超扁平"运动;南亚当代艺术家沙希亚·西康德(1969年出生于巴基斯坦)与伊姆兰·库雷希(1972年出生于印度)对波斯和南亚细密画的后殖民、后现代复兴;中国当代艺术家徐累(1962年出生于南通)与郝量(1983年出生于成都)等对宫廷绘画在后毛泽东时代的复兴;以及丹增热珠(1982 年生于加德满都)和贡嘎嘉措(1961 年生于拉萨)等西藏艺术家对唐卡的当代诠释。

     
INKstudio 墨齋
 

电话:+86 10 6435 3291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邮编100015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天 (上午10:00 — 下午6:00)

 

Follow us on Wechat
微信关注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微博,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邮件
在Google Maps上找我们
Accessibility Policy
Manage cookies
版权所有 2025 INKstudio
Online Viewing Rooms by Artlogic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