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Kstudio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艺术家
  • 最新动态
  • 展览
  • 艺博会
  • Viewing Room
  • 出版刊物
  • 艺评材料
  • 视频
  • 关于墨齋
  • EN
  • 中文
Menu
  • EN
  • 中文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冰逸,陈海燕,黄致阳,李津,李华生,刘丹,彭康隆,王冬龄,王天德,徐冰,杨诘苍,郑重宾

以往 exhibition
2023年6月17日 - 7月29日
  • 概览
  • 作品
  • 展览现场
  • 视频
  • 分享
    • Facebook
    • X
    • Pinterest
    • Tumblr
    • Email
概览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Chimeric Landscape 运行中的异化之景, 2015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Chimeric Landscape 运行中的异化之景, 2015

 关于墨斋

 

墨斋画廊十年前由三位斯坦福大学校友创立——商学院校友余国梁(Craig Yee)、雷澄泉(Chris Reynolds),以及艺术史学家、策展人林似竹博士(Britta Erickson)。墨斋的创立基于三位创始人的一个简单洞察,即水墨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对文化所作的最伟大贡献之一,却在全球当代艺术中缺席。而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水墨不仅是一种媒介,还是一种丰富而复杂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种同样丰富且独特的世界观——具体来说,中国和东亚文明的世界观。

 

以往对于水墨语言及其背后的东亚世界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尝试从未间断,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历史运动,如战后日本“墨人会”及六十年代台湾的“五月画会”。但直到八十年代文革后,中国才开始踏上彻底解构水墨语言并探索其现代化的艰难旅程,以适应当今中国和世界全球化的现状。

 

墨斋画廊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记录和展示文革后最重要艺术家的个人实践。我们将每位艺术家视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构、重构和传承水墨语言及其所表达的世界观。因此,每一次这样的艺术实践都是一种宣言,一种行动的声明,探讨水墨艺术最本质的核心是什么。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里,墨斋也专注于为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举办个展。

 

我们很荣幸能通过此次“全球水墨”展览,与大家分享墨斋在第一个十年项目中的洞见。本次展览并非群展,而是一个由十二位艺术家的独立个展所组成的特展。我们认为这十二位艺术家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全球当代水墨的新蓝图。

 

 

水墨的传承

 

水墨艺术的语言博大精深,包含着多元的、相互交织的层次和内涵。例如,在任何一件作品中,观者可能需要品读笔法、墨色和质感、多层次的留白、构图、主题和隐喻、题款、印章、书法、绘画和篆刻风格等等,这些也只是显性交流的几个维度而已。此外,这种极具深度和广度的水墨语言所传达的思想涵盖了哲学、文学、宗教、政治、历史、艺术史、个人修养、形而上学及其他诸多领域,而这些都取决于每位艺术家独特的兴趣所在。

 

一些当代水墨艺术家保留了这一广为接受的水墨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并用它创作出当代杰作,将中国和东亚两千年的水墨艺术史与我们当下的全球现实直接联系起来。例如,常驻北京和天津的人物画家李津(生于1958年)采用传统的人物和肖像画来捕捉当下的集体社会意识。台湾画家彭康隆(生于1962年)融合了山水与花卉这两种原本独立的题材,为探索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杭州书法家王冬龄(生于1945年)开创性地将书法、文字和行为相结合,将水墨艺术的语言带入了公共领域。而出生于南京的山水画家刘丹(生于1953年)则选择直面一个尚未解决的挑战,即运用人物素描和湿壁画的技法,将北宋的构图与文人笔触相结合。虽然四位艺术家都在传承水墨的原始语言,但他们并没有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极具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一种当代形式,充分反映出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和全球化的现状。

 

 

水墨的解构

 

面对中国水墨语言的深度与广度,另一种艺术策略是进行“解构”,将其分解或缩减为原始语言的一个或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从这种简化或解构的语言中,艺术家可以自由并更加深入地探索水墨语言的某一方面,以及这个方面所集中阐释的世界观。尽管对原有水墨语言的消减会降低其丰富性,但这一过程往往使我们对水墨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了更加清晰的概念性理解。而这种概念上的清晰认知,也让艺术家更容易将从这些实践中所获得的见解,映射或转化为当下国际当代艺术背景,甚至艺术以外,如科学、哲学和宗教等其他领域的概念和实践。

 

出生于广东、现居巴黎的视觉艺术家杨诘苍(生于1956年)在1989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全球当代艺术展《大地魔术师》中展出的作品《千层墨》,将书法简化为一种日常修行——墨的层层覆盖。同样,四川山水画家李华生(1944-2018)也发现了一种基于水墨的修行方式,将笔触线条而非水墨的层层渲染作为水墨语言的核心过程。而出生于上海、现居美国加州的视觉艺术家郑重宾(生于1961年)则另辟蹊径,通过摒弃画笔来解构笔墨语言,以揭示水墨本身作为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物质形式,所具有的内在属性。他的重点并不是将艺术家作为主体,而是将自然——以水墨的物质形式——作为主题和创作主体。最后,出生于重庆、常驻北京和纽约的观念艺术家徐冰(生于1955年)在他的《文字写生》系列中通过解构语言(文字)与自然以及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而重构语言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水墨的重构

 

第三种艺术策略是将水墨构建(重构)为一种新的语言结构,在保留原有水墨语言的广度与深度的基础上,表达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观。对于一些艺术家来说,解构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进入重构,例如:徐冰对文字和绘画的先后解构使他得以重构一种用文字来绘画的系统。重构这一艺术策略的巨大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用原有水墨语言的组成元素所能探索和表达的可能的世界观。

 

生于辽宁,现居杭州的木刻艺术家、画家陈海燕(生于1955年)将传统的文人绘画元素——绘画、书法、写作和篆刻——转移到她所熟悉的木刻媒介中,以此记录和分享她梦中的世界。上海视觉艺术家王天德(生于1960年)通过重构复杂的、具有艺术史意义的传统山水构图来探索文化破坏和修复的主题,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无论是现成的还是制作的,都经由烧灼、切割、覆盖或增补等方式进行调整或“破坏”。生于台湾、现居北京的画家、雕塑家黄致阳(生于1965年)先将水墨画简化为其最简单的元素——山水画中的皴法,进而系统性地重构出一种结合了水墨与矿物颜料、具象与抽象、具身体验与形而上学的全新绘画和雕塑语言。博学多才的艺术家冰逸(生于1975年)常驻北京和洛杉矶,她运用当代学术研究、文学写作和诗歌、书法和绘画、影像和电影制作、装置和行为艺术、以及限地的大地与气象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全球性的视角,重构文人艺术实践的知识、精神与文化世界。

 

 

结语:社会行动者

 

在最初的这十年里,墨斋的项目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以上三种策略(传承,解构,重构),合作过的艺术家中,有一些虽然用水墨创作,但方式却与水墨原有的语言形式基本无关。这些艺术家以社会行动者或博伊斯社会雕塑家的模式创作当代艺术,这是一种与前现代中国或东亚文化截然不同的模式。通过基于研究、行为、装置和社会雕塑的实践,这些艺术家展示了水墨及其相关的古典艺术形式,如写作、礼乐等的巨大潜力,用基于社会和社会学的艺术创作来促进社会变革。成都行为艺术家戴光郁(生于1955年)、出生于云南、现居北京的行为艺术家何云昌(生于1967年)、出生于湖南、现常驻北京的女性主义视觉和装置艺术家陶艾民(生于1974年)以及常驻北京的语言观念艺术家焦应奇(生于1956)是墨斋过去曾经或未来希望为他们举办个展的四位艺术家。

 

由于展览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展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毫无疑问,这些艺术家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水墨实践,他们用水墨和其他相关的古典艺术(如语言和礼乐),从东亚文化的角度创作具有批判性和社会参与性的艺术作品。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们希望这些艺术家不仅成为墨斋,也会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公共机构深入研究和策展的对象。

 

 

未来可期

 

诚然,任何回顾展都会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随着在苏富比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资深专家龙美仙(Mee-Seen Loong)女士加入管理团队,墨斋有信心与博物馆、企业赞助商、策展人、学者以及私人收藏家进行深入合作,在北美、欧洲和中东、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重中之重——中国这一全球水墨艺术的发源地和中心,继续推广全球水墨艺术。如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墨斋作为一个画廊的问题,也是全球华人的问题,他们深切关注中国艺术和文化的未来,以及中国在创造全球文化——一种能够尊重和包容多元世界观的共性与差异的文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媒体采访

 

如需安排关于墨斋当前展览“全球水墨”或未来十年计划的采访,请联系杨帆fanyangfyg@gmail.com。

作品
  • Bingyi 冰逸, The Impossible Landscapes: A Thousand Mountains in One Particle of Dust 不可能的仙山:一尘千山, 2018
    Bingyi 冰逸, The Impossible Landscapes: A Thousand Mountains in One Particle of Dust 不可能的仙山:一尘千山, 2018
  • Chen Haiyan 陈海燕, A Peach-Corn Tree on a Mudflat 滩涂上的桃子玉米树, 2010
    Chen Haiyan 陈海燕, A Peach-Corn Tree on a Mudflat 滩涂上的桃子玉米树, 2010
  •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Zoon-Beijing Bio: Spring No.1 Zoon-北京生物之春1号, 2013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Zoon-Beijing Bio: Spring No.1 Zoon-北京生物之春1号, 2013
  •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Zoon-Dreamscape No. 1928 密视 No.1928, 2019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Zoon-Dreamscape No. 1928 密视 No.1928, 2019
  • Liu Dan 刘丹, Untitled 无题, 2014
    Liu Dan 刘丹, Untitled 无题, 2014
  • Li Huasheng 李华生, 0679, 2006
    Li Huasheng 李华生, 0679, 2006
  • Li Jin 李津, Trance 恍惚, 2015
    Li Jin 李津, Trance 恍惚, 2015
  • Li Jin 李津, Unsettled Heart 不定的心, 2015
    Li Jin 李津, Unsettled Heart 不定的心, 2015
  • Li Jin 李津, Meat No.5 肉5, 2019
    Li Jin 李津, Meat No.5 肉5, 2019
  • Peng Kanglong 彭康隆, Voicelss Landscape 山水清音, 2022
    Peng Kanglong 彭康隆, Voicelss Landscape 山水清音, 2022
  • Wang Dongling 王冬龄, Wandering Beyond 逍遥游, 2016
    Wang Dongling 王冬龄, Wandering Beyond 逍遥游, 2016
  • Wang Tiande 王天德, Strong Wind Coming through the Snow Cottage 风入雪屋, 2019
    Wang Tiande 王天德, Strong Wind Coming through the Snow Cottage 风入雪屋, 2019
  • Wang Tiande 王天德, Thousand Layers of Snow by the Pine Trees 千雪傍松图, 2019
    Wang Tiande 王天德, Thousand Layers of Snow by the Pine Trees 千雪傍松图, 2019
  • Xu Bing 徐冰, Suzhou Landscripts 苏州文字写生, 2003-2013
    Xu Bing 徐冰, Suzhou Landscripts 苏州文字写生, 2003-2013
  •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A Feudal Vassal's Jade Memorial Tablet 诸侯瑹, 1989-1990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A Feudal Vassal's Jade Memorial Tablet 诸侯瑹, 1989-1990
  •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Traveling in Mexico 墨西哥之旅, 1990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Traveling in Mexico 墨西哥之旅, 1990
  •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Abrasive Surface 磨擦的表象, 2018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Abrasive Surface 磨擦的表象, 2018
展览现场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1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2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3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4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5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6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7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8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9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10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11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12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13
Open a larger version of the following image in a popup: “全球水墨”展览现场 14

李津,左:《恍惚》,2015,纸本水墨,180 x 98 cm;右:《不定的心》,2015,纸本水墨,180 x 98 cm

LI Jin, L: Trance, 2015, Ink on paper, 180 x 98 cm; R: Unsettled Heart, 2015, Ink on paper, 180 x 98 cm

视频
  • 2023北京画廊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2023北京画廊周|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全球水墨—墨斋十周年特展 更多

相关艺术家

  • Bingyi 冰逸

    Bingyi 冰逸

  • Chen Haiyan 陈海燕

    Chen Haiyan 陈海燕

  •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Huang Zhiyang 黄致阳

  • Li Huasheng 李华生

    Li Huasheng 李华生

  • Li Jin 李津

    Li Jin 李津

  • Liu Dan 刘丹

    Liu Dan 刘丹

  • Peng Kanglong 彭康隆

    Peng Kanglong 彭康隆

  • Wang Dongling 王冬龄

    Wang Dongling 王冬龄

  • Wang Tiande 王天德

    Wang Tiande 王天德

  •  Xu Bing 徐冰

    Xu Bing 徐冰

  •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Yang Jiechang 杨诘苍

  •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Zheng Chongbin 郑重宾

回到展览
INKstudio 墨齋
 

电话:+86 10 6435 3291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B1,邮编100015

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天 (上午10:00 — 下午6:00)

 

Follow us on Wechat
微信关注
 
Facebook, opens in a new tab.
Instagram, opens in a new tab.
微博, opens in a new tab.
Join the mailing list
邮件
在Google Maps上找我们
Accessibility Policy
Manage cookies
版权所有 2025 INKstudio
网页支持 Artlogic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