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刚:异想天开

林似竹
Shadow Cursive 1, 2012, Ink on xuan paper, 180 x 96 cm
《叠影草书(1)》,2012,墨 宣纸,180 x 96 cm

魏立刚个性独特而鲜明,他用异想天开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命:“在1964年龙年,魏立刚如一道闪电般从7号星球射到地球。他一直没有忘记家乡星球的实况和瑰丽光芒。”[1]

 
魏立刚的艺术表达是理性与感知、精致与飘渺,以及异域、寻常与自然之间独特的结合。他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现代机械的齿轮、骨头或树枝中寻找书法形式的灵感,这可能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极有道理。我们的对美的感知和直觉,都是基于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常常忘记这一点。数百万年来,人类陪伴着植物与动物的进化和生成,把它们看为美丽的自然世界的表达形式。这些形式印记在人类心中,当他们开始创造时,也将之注入到他们的创造中。


古典西方世界,把花、树、叶子等的型态中共同的比例称为“黄金分割”。我们在杰出的艺术作品中发现了这些比例,包括绘画构图和中国书法。而且,中国书法家早就认识到自然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中国的书写体系就起源于象形文字。后来,出现了专门描述某种笔触的术语,如“屋漏痕”,意思是雨水在破屋牆上留下的痕迹。还有一种叫“鸟书”的书体。


魏立刚把这种认知作为其个人书法艺术的根基。虽然他令人惊奇的作品看似远离传统,但背后却蕴涵多年书法实践所得的传统技能。他喜爱华丽的色彩,在金色背景上勾画青蓝花卉、宽而弯曲的墨线,或者在干笔皴擦而成的文字之间绘画奇异形状的鸟、房屋、以及各种各样的臆想。他最近的创新是用铜金属片作为山水画的背景。


魏立刚出生于山西,杰出书法家傅山(1607—1684)的故乡。傅山是明清易代的重要见证人,作为这个时代重要的理论家发展出了新的书法。魏立刚像傅山一样生活于剧变的时代,并创作出了极具活力和崭新的书法与理论。他热心培养年轻书法家,无论他们是职业艺术家、业馀爱好者、或只是对书法满怀好奇。每年他花几个星期来教授这些学生,打开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注意到周围常被忽视的美学形式,并将此作为书法创新的一种途径。

 

[1] 魏立刚《万物察》(北京:北京在3画廊,2016 年)页 37。


翻译:董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