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Jin 李津
李津(1958年生于中国天津)以描绘当代生活中的食、色主题而广为人知。他用色明丽丰富,用笔细腻滋润。画中自画像似的人物被美女、美食环绕,浸淫于世俗的欲望与享乐之中。然而,画中人物木讷的神情却流露出与场景的疏离与自娱自乐的尴尬,似乎狂欢也无法掩饰个人精神中的某种孤独与伤感,也许这只是一场虚幻的梦或回忆。
李津在艺术中一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他早年喜欢梵高和高更,1984年又只身去西藏寻找最原始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西藏观看天葬的经历更使他终生难忘,深深感受到了肉体存在的局限性。他被西藏的宗教以及历史文化氛围所吸引,以至在离开后又两次重返西藏,但他也切身体会到了当地的文化差异,自己终究不会融入其中。
1993年离开西藏时,李津已在绘画中显露出对当代生活的关注。他先去了南京,与新文人画家朱新健的偶识对他影响很大。后来李津在北京胡同生活,创作了一批有老北京风味的作品,饮食、男女逐渐成为他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这种对自己生活与内心的真切描绘,体现出他艺术的“鲜活”气息。后来随李津艺术影响力的提升,他的画面也变得更加热闹,而且会在画中描绘他在国外的生活经历。
2015年李津举办了回顾展《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对自己之前的艺术做了阶段性总结。同时,他开始了新系列的黑白水墨创作,以更直抒胸臆的大写意风格作画,将多年对色彩细腻精心的渲染,升华和回归为“墨分五色”的精妙。如同他早年去西藏一般,李津似乎又一次从俗世中抽离,去寻求一种自在与随心所欲的创作状态。
李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2013年获得“AAC艺术中国”(2012)年度水墨艺术家奖。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选为2013年度艺术家。曾在国内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西雅图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
Meat #9 红肉9号, 2015
-
Vegetable #2 素2号, 2015
-
Ink Adept VI 墨道 VI, 2016
-
Ink Adept VII 墨道 VII, 2016
-
Ink Adept II 墨道 II, 2016
-
Ink Adept I 墨道 I, 2016
-
The Hand of the Heart 手心, 1992
-
Facing the Wall 面壁, 2015
-
Idol 偶像, 2015
-
Literatus 墨客, 2015
-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竹林七贤, 2015
-
Eating Dumplings on the Winter Solstice 冬至食饺图, 2016
-
Kissing (in) the Smog 吻霾图 , 2016
-
The Night is Long (and Slow) 夜太漫长, 2016
-
骨与肉
李津 2019年3月22日 - 6月2日“骨与肉”全方位展现著名画家李津在1980和1990年代的艺术历程,特别是数次旅居西藏的影响。在异地文化和生态环境自我放逐的李津,对生命和肉体存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悟。这不但改变了他的绘画语言和人物造型手法,更是他日后的《饮食男女》系列及《自在》系列水墨大写意作品的精神底蕴。更多 -
影窟
2017年11月18日 - 2018年1月19日《影窟》引领观者在感知体验中,探索物质世界的灵性和神性,复原图象被现代审美所压抑的更多维度。艺术品在此被重新仪式化,成为救赎和觉醒的媒介、自觉的戏剧性幻想、经验愉悦和伤痛的躯体、渴望与虔诚奉献的对象。更多 -
自在
李津 2016年5月28日 - 8月14日李津将对色彩细腻的渲染,升华为传统“墨分五色”的精妙,展现出缤纷喧哗背后磨练而成的笔墨世界。更多 -
水墨与身体
《水墨:现象与阐释》系列展之一 2014年9月21日 - 11月15日'水墨与身体'是墨斋画廊举办的首场群展,也是计划的三场系列群展的第一场,其它两场将分别是'水墨与心灵'和'水墨与世界'。 这三场展览将从现象学角度来探讨水墨主题、艺术家、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水墨与身体'旨在研究水墨与身体的种种互动:毋庸置疑,人体是创造和感知艺术的载体。一件好的水墨作品,是艺术家用他高度灵敏的直觉完成的,它像镜子一样,能照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水墨与身体'群展将是一个深入研究中国水墨问题的切入口。 在众多当代中国水墨作品中,人体不仅是创作的对象,它还有更直接的作用。最明显的例子是直接用身体做为某种媒介来表现。例如,中国裸体行为艺术第一人王蓬的《84行为艺术》,以及张羽正在创作的《指印》系列。张羽作品中的每个指印都是人体与生俱来的识别印记。戴光郁精心策划的富有挑战性的行为表演,也以人体为媒介,并将水墨作为个体存在的营养,或某种仪式中使用的圣水 。 陶艾民专注于人在世间的行动。她拓印木质的洗衣板,捕捉上面不断重复的痕迹。雕塑家钱绍武和画家李津则将人像作为表现对象。钱绍武致力于将西画中的立体人体形象转化为水墨,李津幽默地嘲讽了个体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角色 。版画家陈海燕作品中的生动场景源于她的个人梦境,她的色彩运用受到了表现主义画家及著名画家赵无极的启发。 还有一些艺术家利用人体的象征性进行创作。例如,张春红用精细的笔触描绘了她自己和姐妹的长发,以此来象征人际关系和个体在世界上的位置;黄致阳描绘了人体所呈现的宇宙能量;郑重宾通过抽象的人形来表达心灵世界;杨诘苍采用更加抽象的方式来诠释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书法家王冬龄思考人体图象、运笔和有千年发展史的书法字体间的关系。 系列群展之'水墨与心灵'与'水墨与世界'也将在两年内举办。这三场群展作为一个整体,将全面阐释中国水墨的哲学思想。每场展览都配有宣传手册,三个展览全部结束后,还将出版一部研究书籍。墨斋的水墨系列书籍具有深入的学术见谛和丰富精美的插图,并将由美国重要当代艺术出版商D.A.P发行。更多
-
展览|当下中国:新文人艺术(亚洲艺术周,纽约)
2017年3月1日北京墨斋很荣幸宣布在美国的首次群展《当下中国:新文人艺术》将在纽约亚洲艺术周(3月9日-18日,ART100纽约,第25街555号)期间开幕。此次展览推出冰逸、李华生、李津、杨诘苍与郑重宾等最有影响力...更多 -
艺术家座谈会:四个人的80年代
2016年11月4日主持:余国梁(墨斋总监)、杨浚承(墨斋总编辑) 参与艺术家:李津、王冬龄、郑重宾、张健君 简介: 1980年代末,四位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在不知不觉中被永远地改变了。已经是第二次去西藏的李津(195...更多 -
艺博会|2016年11月墨斋上海活动
2016年11月3日墨斋很高兴地宣布将在2016年11月举办的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Art021上海艺博会与上海双年展中,向大家呈献国际著名艺术家李津、马文、王冬龄和郑重宾的最新作品。更多
-
墨咏:当代水墨画家系列
林似竹 2017年2月7日《墨咏:当代水墨画家系列》是由林似竹博士导演的记录片系列。由于水墨浸入媒材的即时表演属性,视频成为了阐明艺术家构思过程和引导观众浸入绘画过程的合适媒介。 影片以独特视角向国际观众重新展现一种在中国历时千年的艺术语言,展示艺术家在工作室的创作过程,并介绍了一系列当代水墨画家面临的艺术抉择:为何以水墨为媒介?水墨媒介的表现性与其它媒介有什么不同?用水墨作画的过程如何?艺术家如何面对和解决如传统、创造性和个人表达等问题? 《崔如琢的谜语》 崔如琢探讨山水绘画的不同途径,包括写实、写意等。 《陈海燕的梦》 陈海燕的绘画和版画创作都来源于梦境。她的版画创作步骤也十分独特。 《李华生的矛盾》 作为著名传统山水画家的李华生决定展开一种全新的绘画实践方式。 《李津的盛宴》 李津热爱食物,并以食物为喻,表现水墨绘画的独特侧面。 《王冬龄的线条行为》 作为在传统意义上重要的书法家和先锋试验艺术家,王冬龄以其书法表演实践将书法带到了当代艺术的新维度。 《徐冰的符号学》 对语言着迷的徐冰在其艺术实践中挖掘语言的意义。在视频中,徐冰绘制了用文字组成的山水。 《杨诘苍的骨与气》 杨诘苍不仅是一位画家和书法家,也是一位全球性的社会活动者。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惯性相反,他不用西方前卫艺术的手法批判中国当代社会,反而用传统笔墨的表现力和道家的反向思维,揭示全球现状背后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力量。 《冰逸的疯狂和墨法》 冰逸的实践包括以极其细微的笔触绘制的小幅作品,以及利用现场环境创作的巨幅作品。 《郑重宾:线》 在郑重宾三十年的艺术生涯,他融通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抽象绘画,在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形象、质感、空间、动势、材料、几何形态这些东西方绘画所共有的基本要素后,郑重宾的作品使人直观地接感到物质的生命力。 《刘丹的完美》 刘丹在作品中寻找审美的纯粹性,宋代绘画、中世纪绘画和古典大师作品都令其深有共鸣。更多 -
李津:自在墨法
2016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