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2023: 劳同丽,康春慧,丁桥,苏煌盛,曾建颖

2023年3月21日 - 3月25日 

展位 3E02

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贵宾预展(只限获邀请人士出席)

2023321日(星期二)中午12时至晚上8

2023322日(星期三)中午12时至下午5

2023323日(星期四)中午12时至下午2

2023324日(星期五)中午12时至下午2

2023325日(星期六)上午11时至中午12

 

开幕之夜

2023322日(星期三)下午5时至晚上9

 

展会开放时间

2023323日(星期四)下午2时至晚上8

2023324日(星期五)下午2时至晚上8

2023325日(星期六)中午12时至下午6

 


 

与巴塞尔艺术家展开对话

水墨与细密画:架起东亚与西亚绘画史的桥梁

周五,324日,下午12:30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N101B 巴塞尔对话厅

 

墨斋艺术家:曾建颖

丹尼画廊艺术家:Amir H. Fallah

艺术家:Wardha Shabbir

由墨斋联合创始人余国梁和香港大学艺术学系副教授及系主任官绮云主持

 


 

 

 

2023年香港巴塞尔期间,墨斋将呈现劳同丽,康春慧,丁桥,苏煌盛,以及曾建颖这五位年轻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他们运用早期中亚及东南亚矿物颜料工笔画——如波斯或南亚细密画、佛教壁画、日本胶彩画及中国宫廷绘画——中常见的材料与技法,与沙希亚·西康德(Shahzia Sikander)及伊姆兰·库雷希(Imran Qureshi)等南亚当代艺术家一样,不断探索与扩展水墨这一早期跨国艺术语言的视觉含义,并从各自的角度去审视宗教、生态、性、以及酷儿等社会问题。

 

墨斋是一家位于北京和纽约的画廊,致力于推广和呈现当代水墨这一基于历史悠久的水墨艺术话语发展而来的当代艺术。水墨艺术话语的发展,与南亚宗教绘画艺术的形成,及其在三至十二世纪沿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这一过程密不可分。这种宗教绘画语言后来逐渐演变为唐宋宫廷绘画风格,之后又通过佛教的传播传入韩国、日本和西藏,并在元代通过与莫卧儿及奥斯曼帝国的文化交流传回中亚和南亚。日本明治时期,这一早期的、跨越国界的绘画语言又在艺术革新中被赋予了现代与当代的新形式——胶彩画。而这一过程则离不开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复兴与探索,如南亚当代艺术家沙希亚·西康德(1969年出生于巴基斯坦)与伊姆兰·库雷希(1972年出生于印度)对波斯和南亚细密画的后殖民、后现代复兴;中国当代艺术家徐累(1962年出生于南通)与郝量(1983年出生于成都)等对宫廷绘画在后毛泽东时代的复兴;以及丹增热珠(1982年生于加德满都)和贡嘎嘉措(1961年生于拉萨)等西藏艺术家对唐卡的当代诠释。

 

2023年香港巴塞尔期间,墨斋将通过五位年轻的80后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展现水墨这一跨国界艺术话语的延展性与可能性。他们在各自的近作中,以年轻艺术家的视角,探索与拓展水墨语言的视觉含义,对宗教、生态、性、以及酷儿等当下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与回应。

 

劳同丽1982年出生于广东雷州)从一个简单的哲学前提入手,即人类的意义首先会以个人主观经验的形式产生。在《丽比多之欲》系列(2013-2018)中,平铺式的构图乍看会让人联想到北宋的巨幅山水。但经过仔细观察,这些巨大的形态逐渐显现为树枝与树干交错的密集网络,仿佛丛林树冠。再靠近凝视,盘亘交错的树网全景则幻化成错综复杂、相互连通的血管网络。劳同丽第一次见到此般意象,是在医生为患有心脏病的父亲诊疗之时。这种交错的树枝(血管)网络结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刻的哲学联系,这既是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生态学思维的共同命题,也是艺术家心酸而沉重的个人诉求。

 

康春慧1982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010年毕业于首尔大学艺术学院。她曾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公元4至8世纪)研究早期佛教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的绘画材料、技法、风格以及题材高度融合,可见中亚——古昌(伊朗境内)、犍陀罗及波斯——起源,以及来自印度和古希腊的历史影响,亦反映了同时代与拜占庭欧洲的艺术交流。康春慧艺术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与制作她所使用的矿物颜料,其中一些颜料的原材料就取自克孜尔石窟附近的天然矿石。通过对制作过程的精细把控,康春慧的颜料色彩强度和色域都更为丰富,从而令她的作品,无论是世俗或宗教题材,都更富有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

 

丁桥1986年出生于山东烟台,2017年于中央美院获得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宫廷绘画的理论,方法与美学。宋代宫廷画用如石青、孔雀石、青金石、锡、钴、以及朱砂等天然矿石与动物胶进行混合制成颜料,用细毛笔在纸或绢上作画。中国绘画的美学是感官联动的,诗歌、声音和音乐与艺术家所呈现的意象是一个统一整体,观者赏画的体验亦是如此。对此,丁桥将宫廷画的风格和题材与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和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等联觉音乐作曲家作品中的音景产生碰撞与共鸣。例如,在《Ondine》系列中,她在水妖的欧洲神话与莲花的佛教象征符号之间,在拉威尔起伏如水流回转般的旋律与石青和孔雀石冷艳而纯粹的色调之间找到联系与共鸣。

 

苏煌盛1987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将日常生活中丰富且复杂的视觉体验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为传统水墨赋予一种全新的当代视觉语言。通过对视觉素材的不断积累,反思与转化,他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事物——街边霓虹灯缠绕的树枝,工作室后山生长的热带植物,拳击教练身上的肌肉线条,屋顶露台角落的一隅风景——进行重新诠释,并通过一系列如中国宫廷工笔画、丝路佛教壁画、不同时期日本与韩国的金箔和银箔画、以及拜占庭时期湿壁画中的基督教圣象画等传统绘画技法为它们赋予全新的视觉效果与体验。

 

曾建颖1987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在其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宗教图像学及宗教视觉体验对规范性进行批判性审视与反思。运用自身对酷儿的敏感性,他通过将宗教图像中神圣与亵渎的颠倒,挑战甚至违背固有观念中好/坏,美/丑,正常/不正常,以及受欢迎/不受欢迎之间的界限与定义。在他对酷儿的艺术诠释中,身体、欺骗、肉体、恋物、牺牲、束缚、死亡和腐烂都被神圣化。曾建颖的非规范性观念源于他对佛教哲学中二元结构的非现实性以及道教相对主义思想的研习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