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艺术成都: 陈海燕,李津, 陶艾民,魏立刚,徐冰

2019年4月28日 - 5月2日 

墨斋画廊将荣幸地参加在2019年4月28日至5月2日期间于成都举办的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在A02展位上,墨斋将推出五位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陈海燕、陶艾民两位女性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版画与装置等形式所呈现的佳作。同时也将着重呈现著名水墨艺术家李津八九十年代的早期创作和《墨道》系列单色水墨作品,以及魏立刚、徐冰两位以书法和文字为艺术语言和灵感创作的不同作品。

 

 

陈海燕(1955年生于辽宁抚顺)在过去三十年间,通过木版画和水墨画这两种传统媒介记录并传播了她的真实梦境。她用自身的艺术实践将个人转瞬即逝的鹏游蝶梦与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编织交错。陈海燕的创作主题——源于无意识的梦中画面完美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精英美学和粗犷的地方特色——流淌出一股无与伦比的情感倾诉。她的作品徘徊于梦境和现实之间,评论家阿穆杰德·马吉德写道:“卡夫卡的作品采用了异想天开的方式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恐惧,而陈海燕则用这种方式诠释生活中的美好。”陈海燕目前在杭州生活和工作,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资深教授。

 

 

李津(1958年生于天津)以描绘当代生活中的食、色主题而广为人知,但从2015年开始,他以更直抒胸臆的大写意风格创作黑白的水墨绘画,将多年对色彩细腻精心的渲染,升华和回归为“墨分五色”的精妙。李津使用特制的大毛笔,在地上或墙上肆意泼洒,集合笔墨技巧及媒材的敏感度和偶然性。作品的水墨效果极富表现力,介乎形象和抽象之间,令人联想到禅宗绘画以及梁楷、徐渭及八大山人等人的写意语言。 李津的2019年个展《骨与肉》目前正于北京墨斋画廊举行。此次展览主要呈现艺术家从70年代末学生时期的作品,到90年代末期的创作。而此次墨斋在Art Chengdu期间则着重展出李津2015年后以大写意风格为主的黑白单色作品。

 

 

陶艾民(1974年生于湖南)虽然已在北京安家落户,但情感上却始终与这座城市保持着距离。她怀着感同身受的情怀和人类学者的好奇去观察农村妇女的生活,用一种意味深长的沉默,为她们默默无闻,随时可能被历史忘却的生命代言。陶艾民的艺术综合了现成品使用和民间艺术的手法,并涉及绘画、书法、拓印、影像、装置等多个门类。她的作品游弋于大众和精英文化、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对艺术创作权、艺术自我表达、劳动、身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等问题富有深刻而细腻的哲思。此次Art Chengdu期间,墨斋将重点展示陶艾民以搓衣板和湖南江永女书为艺术灵感所呈现的装置作品,让即将被主流文化所遗忘的女性命运与历史生动地展现在观者眼前。

 

 

魏立刚(1964年生于山西大同)在近三十年的艺术探索中一直在打造一种基于汉字线条和空间结构的普世抽象语言。这种语言可以容纳人类当代知识和存在的复杂性和宽广性。他的“魏氏魔块”对汉字进行解构又融入图像元素,回溯象形文字本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的个人视觉语言之一。他把明末清初山西书法家傅山(1607-1684)的连绵术融入篆、隶、甲骨文等金石文字,构造出金石连绵草、叠影草书、金墨大草等丰富的艺术形式。此外,魏立刚亦有各种饱含书法意味的绘画作品。

 

 

徐冰(1955年生于重庆)被广泛认为是当今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最重要的观念艺术家之一。曾因其“对社会,尤其在版画和书法领域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能力”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徐冰生于中国重庆,并在北京长大,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版画艺术。在他的版画学习阶段,文革、禅宗、以及他对意义与文字、书写和阅读之间关系的浓厚兴趣对他接下来的创作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对汉字和英文字母进行了再创造,将无意义的中文和英文转化成为清晰可变的汉字,巧妙地挑战了人们对于这两种不同文字的理解。徐冰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此外,其作品曾展出于第45届和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和约翰内斯堡双年展等国际展览。

 

 

关于Art Chengdu
Art Chengdu致力于成为亚洲乃至全球代表性的精品艺术博览会之一,以优质的服务和严格的标准为参展机构和观众提供最佳的艺术博览会新体验。

 

 

关于墨斋
墨斋位于北京草场地,其使命是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每年举办三到四个展览,合作艺术家包括冰逸、戴光郁,何云昌、李津、李华生、王冬龄、杨诘苍、郑重宾,涵盖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行为、摄影、影像等多种媒介。自2012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