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eview 采访|张耀煌:以意行墨,以气运笔

阅读原文

 

张耀煌的行为表演《流觞曲水》即将在柏林圣伊丽莎白教堂举行,其新书《张耀煌:当绘画成为行动》也已经于本月在德国正式发行。表演开始前,艺术家与ArtReview讨论了他的艺术实践。

 

台湾艺术家张耀煌通过大型水墨绘画展演诠释了身、心、灵之间的对话。生长于二战后的台湾,其作品传达出探索与接纳逆境的视觉语汇,致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灵性与平静。强烈的个性表达和精神价值在张耀煌的绘画中呼之欲出。他从中国水墨与太极传统出发,以身体为轴心,在画布或宣纸上挥洒出刚健有力的线条。他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身心合一的试炼,透过行为艺术演绎中国文化、儒家思想、武术、书法、哲学和灵性之间的深厚关联。在其绘画实践中,张耀煌对表演产生了新的兴趣和想法,也随之带来了2019 年在纽约的「Performa 19」和佛罗伦萨的斯特罗齐宫的现场水墨表演。

 

在柏林画廊周末之际,张耀煌历时约45分钟的绘画展演《流觞曲水》将于圣伊丽莎白教堂举行。该表演由白南准艺术中心前馆长朴东泉(Manu Park)策展,搭配韩国作曲家尹伊桑(1917-1995)音乐作品的现场演奏。透过三者的合作,张耀煌的展演将为柏林观众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冥想体验。

 

ArtReview: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绘画视为一种行为表演的?

 

张耀煌:2011年我在韩国釜山美术馆的个展,虽然那一次主要是展出我的画作,但是开幕那一天我做了一次现场挥毫演出。那件现地创作的作品非常巨大,几乎盖满了整个开幕场地的地面空间。可以说,那就是我公开做现地绘画表演的第一次纪录。

 

AR:你近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黑色的水墨作品,但之前的作品也包括色彩缤纷的油画。请问你的绘画实践是如何演变的?过去的探索如何影响了当前的行为表演?

 

张:我最近对外公开发表的水墨作品,大部分是黑色没错,但是彩色的作品我在家里其实也陆续画了很多,像我最近创作的弥赛亚系列耶稣基督的头像,就包含了白色、蓝色、红色、黑色等等,以不同单色为主调的基督面容。至于我的绘画实践演变,大致说来,就是从「手腕操作型」的小画系列,走向了将整个身心投入操作的大画系列,再从大画发展成将整个展场视为一体的「空间绘画装置」,接着,就是把现场挥毫的表演,作为驻地创作和展出的一种启动仪式。

 

AR:在中国艺术史中,“气”是讨论书画、笔法的核心概念之一,你也谈到过你对太极的兴趣。你的画作也被常常与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比较。在这两种艺术传统之间,你认为你的作品处于什么位置呢?

 

张:东方传统书画所强调的「气」,其实包含视觉形式上的「气势」和精神面向的「气韵」;而西方现代的抽象表现主义,我特感兴趣的是,强调了个人化的笔态演出和高张力情感表达;我的作品,同时吸收了东西方这两种艺术的概念,个人希望,能把这两者的精神和特色自由地融合,自在地融会贯通,就像太极里的刚柔并用。绘画时,要以意行墨(气),以气运笔(身),以腰为轴,带动四肢,如行云流水般气韵生动。

 

AR:您的艺术学习始于室内和建筑设计,您近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具有场地针对性。空间和位置在你的作品中有什么意义?

 

张:室内和建筑设计的多年经验,相当有助于我去感受不同空间的纹理特色和不同地点的所谓文化「气场」。近年来,我的现地创作和展出,聚焦于关注和呈现的课题,就是如何致力于呼应那个空间的属性和气场,以及那个地点的环境和氛围。然而展演地的「地气」对我很重要,如果气场与我无法气韵相通是无法创作的,因为我是个属灵、身心敏锐的画家。

 

AR:柏林的演出标题《流觞曲水》引用了公元四世纪著名的兰亭集会,描述了一场文人的集体即兴创作。你把柏林的绘画表演当作一场相似的活动吗?观众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张:在公元四世纪的「流觞曲水」聚会活动中,古代中国文人与艺术家之间,进行了跨界的创意对话和自由的即兴创作;在21世纪的柏林,我很荣幸有机会发表这场绘画表演,也希望能透过当代绘画与音乐的现场对话,来诠释自古以来,「艺术最能够化解人我差异和人际隔阂」的一种基本精神,我相信观众可以从现场的听觉享受和视觉经验中,具体感受到开放性,实验性、互动性和包容性的多重内涵。

 

AR:你的作品常常始终关注思想、身体和精神世界,并以多种方式讨论了这些话题。你在未来的创作中将怎样延续这些话题?

 

张:我对身体、思想和精神(灵性)世界的关注,比较是著墨于探讨「身、心、灵」这三种要素,在描绘神、人、动物不同的题材时,如何拿捏其比重,如何综合呈现其特质,又如何用来演绎和诠释,长期以来我所推崇的「众生平等」概念和精神。未来,我很希望能从目前绘画性为主的创作,延伸到立体媒材的应用,和一些跨界整合型的创作计划,例如,今年九月我将应邀到韩国发表一批全新立体化的陶绘创作。

 

AR:我们也想问问策展人朴东泉,你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张耀煌的作品的?你们的合作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朴东泉我第一次看到张耀煌的作品是在 2010 年光州双年展期间一群台湾艺术家的联展上。当时他的油画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后我每次去台湾便会拜访他在台北的工作室,观赏他更多的作品。2015 年,我应邀为张耀煌在56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个展写了一篇论文,随后也启动了我对他作品的研究和策展计划。

 

AR:在柏林画廊周末,张耀煌的表演将与尹伊桑音乐作品的演奏同步进行。你能谈谈将让音乐和张的水墨现场创作同步对话的构想吗?

 

尹伊桑是和约翰·凯奇(John Cage)以及白南准等同世代的前卫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深受禅宗和东方哲学,尤其是道教的影响。尹伊桑的作品深究了阴哲学及其对生命力的诠释。

 

张耀煌的绘画艺术显然与尹伊桑的音乐美学有共通之处,他的绘画实践同样植根于东方美学传统。更准确地说,他在柏林的绘画展演可以重现中国古代「幽玄」的审美哲学。张耀煌的泼墨山水画和抽象书法很能诠释这种独、深奥而神秘的美学,不管是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幽玄美学在当代艺术中几乎已经失传了。

 

我相信尹伊桑的音乐作品,如钢琴和大提琴合奏的「Espace I」以及大提琴独奏的「Glissées」,都可以为张耀煌的现场绘画表演注入崭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