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时处处人人: 李津与肖像艺术

2023年3月15日 - 3月19日
概览

Ukrainian Institute of America

2 E 79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75

 

 

 

饮食男女

 

李津(1958年生于中国天津)以描绘当代生活中的食、色主题而广为人知。他的代表作《饮食男女》系列以明艳丰富的色彩和细腻滋润的笔触为观者带来极致的感官享受。他笔下的趣闻轶事与盛宴场景中,丰满欢愉的男女被令人垂涎的美食环绕,浸淫于世俗的欲望与享乐之中。然而,画中自画像似的人物木讷的神情却流露出与场景的疏离与自娱自乐的尴尬,似乎狂欢也无法掩饰个人精神中的某种孤独与伤感,或许这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或回忆。

 

事实上,李津的作品中一直贯穿着一种精神色彩,甚至是一种精神追求。 受到梵高和高更的启发,1984年他只身前往西藏,寻找最原始与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西藏的所见所感,特别是观看天葬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并开始反思肉体存在的局限性。他被西藏的宗教和历史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之后又两次重返西藏,但他也逐渐体会到了当地的文化差异,自己终究难以融入其中。

 

1993年离开西藏时,李津已在绘画中显露出对不断变化的当代生活的关注。后来基于在北京胡同生活的经历,李津创作了一批有老北京风味的作品,逐渐形成一种鲜活的艺术风格。饮食、男女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成为他作品中经常表达的主题,以真诚热情的描绘传达出强烈的亲身体验感,生动而鲜活。后来随着李津艺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他的画面也变得更加热闹,并融入了他在国外旅行和生活的经历。

 

 

李津的肖像画

 

李津艺术实践的核心是他的肖像画。中国绘画虽然长久以来一直以山水艺术著称,但人物画的出现实则早于山水。早在汉代(202-220年)或更早(据文字记载),人物画就被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育工具。至六朝(220-589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开始涌现,书法、诗歌、音乐及绘画等具有表现性的艺术形式也随之出现,而肖像画也成为了最能捕捉当时人物特点的视觉艺术形式。东晋大家顾恺之(约344-406年)就以肖像画闻名,提出绘画六法的南朝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活跃于6世纪)也善画人物。

 

中国肖像画以传神为根本追求,旨在刻画所绘人物的精神特质和内在性情,这与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如出一辙。实际上,谢赫六法中的其余五则可以说是达到传神境界的方法。由此可见,其实肖像画中所绘之人才是超凡卓绝的人物,而并非画家自己,因为画家是他人之而非将自己的精神融入画中。如此看来,李津将自己的自画像融入画中则是对画家即超凡卓绝之人的一种重新肯定,同时也回归了人物画和肖像画传神的本质——“艺术家之

 

 

心经

 

在《心经》中,李津为观者展现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宴会场景。但这一次,他的主要绘画方式不是传统人物,而是肖像。李津所刻画的对象包括:历史名人,如德国社会理论家马克斯·韦伯、电影《007》中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肖恩·康纳利、以及雷蒙斯鼓手马克·雷蒙;李津在大阪、纽约和柏林街头遇到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戴各种面具的人和动物,包括欧洲黑死病时期医生的面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飞行员的氧气面罩、给动物戴的面具(特别是狗和猪),甚至是 S&M 角色扮演的面具;以及至少八幅李津自己的自画像,他分别化身诺曼士兵、伊丽莎白时代的商人、布鲁克林嬉皮士、醉醺醺的滑雪事故受害者、心有不甘的艺术家,以及爱德华时代的司机等不同角色。

 

而盛宴中的美食也同样精彩,与人物刻画相比毫不逊色。展现在食客们面前的是无穷无尽的异国珍馐,如鸡头和鸡爪、猪头和鳗鱼、甚至虫子;晚宴必备,如龙虾、全鱼、寿司、东坡肉和茅台酒;家常美食,如水饺、牛蛙腿、热狗、白菜和萝卜等。而穿插于美食与美酒的享乐和放纵之中的则是满满的文字,内容皆为佛经及佛教赞偈,包括《慈云忏主净土文》、《慈悲梁皇宝忏》、与作品同名的《心经》、《弥勒八句赞》及《慈悲三昧水忏》等。念诵或如李津这般抄写这些经文,本身也是一个忏悔的过程——通过积累功德来抵消生活中的执念与罪恶。

 

整幅画构图的中心是一个没有头的,身型如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般丰满的女性躯体。丰腴饱满、毫不掩饰人体在李津的绘画中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它传达出人类无法逃避的肉体本质,及其与生俱来的快乐和欲望。在这里,这个身着紧身吊带裙的女性躯体既是一种歌颂——歌颂人体及其繁衍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个人的忏悔——对这样的身体所唤起的欲望的忏悔。正如纽约作家及评论家韩杰(Jeffrey Hantover)所述,李津一直都在放纵与节制——他内心的魔鬼与僧人——以及自我与无私之间做斗争。伟大的艺术往往源于冲突,无论是内在或是外在的——正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亦或是奥尼尔的《长夜漫漫之旅》中个人与毒瘾和绝望的斗争。然而,无论李津在他的斗争中是输是赢,作为观者的我们,沉浸于他最人性化、最动人的艺术当中,始终都是赢家。

 

 

日常生活中的肖像

 

对李津来说,绘画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他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日常生活经历的研究,尤其是外出旅行期间。在这种模式下,李津将传统人物画和肖像画与中国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相结合。然而李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非社会或政治大背景下的产物,而是有他自己独特的个人色彩。

 

在《纽约晨课》系列中,李津记录了他2019年秋天在纽约时每天早上外出散步的所见所闻。这一系列的第四幅作品中,李津结合了传统肖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位可能正站在人行横道上的年轻女子。在他的人物画中,李津经常把自己的自画像融入构图之中,形成李津与陌生人的构图模式。李津晨练期间所观察的对象大多与他有一定距离,好比这幅画中的女子,李津就是站在她后方进行观察。因此被观察对象往往没有过多的信息可供解读,如表情、神态等等。李津笔下的这位女子,以及由她延伸出的李津自己的故事,都仅凭一个姿势,甚至一个背影来进行解读和发挥。《纽约晨课》系列的第七幅作品中,李津显然被一位非洲裔的女子迷住了。他巧妙地运用传统肖像画的技法——与描绘对象的气韵相通,捕捉其身形之”——进而其爱慕之。画面中,李津出现在这位女子身后,在远处观察,而女子似乎对他好奇的凝视毫无察觉。最后,在《好画家》中,李津记录了他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见闻。画中,一位身着运动服的年轻女子正在展厅里跟一名身穿制服,戴着眼镜的女保安交谈,两人的衣服都是黑色。与此同时,一名穿着牛仔裤、耐克高帮鞋和蓝色夹克、胡子拉碴的男子正透过他的墨镜凝视着二人——他是在旁观这段对话?还是在打量这位年轻女子?或者说他其实是在看向作为观者的我们?我们不禁自问:他们是画家吗?如果是,那他们是好画家吗?又或者好画家的作品正在展厅内展出而被排除在外的我们都只是不那么好的画家?     

 

李津在《流动的彩虹》系列中记录了他2017年夏天参加洛杉矶同志骄傲大游行的经历。此系列的第一幅作品中,一对穿着同款红色背心、留着胡子、大腹便便的同性恋情侣手牵手大步走过。二人身后,一个衣着暴露的皮衣牛仔正看向一旁,而两名衣着缤纷的女子正跟我们一样看着眼前的场景逐渐展开。李津显然享受着庆典的欢乐气氛,自由的色彩表达,以及毫不掩饰的肉体展示——所有这些都是他描绘当代中国的传统人物画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只是这一次在横跨了半个地球的洛杉矶骄傲游行中找到了共鸣。《流动的彩虹》的第二幅作品中,一名年轻的欧裔男子和举着“Resistance”抵抗)标语的年长非裔女子并肩而行。李津一定是很喜欢这个场景,他把自己也融入其中,身穿蓝绿相间的衬衫,头戴紫红色猫耳帽,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构图之中。洛杉矶骄傲游行是人们庆祝多样性和个性的群体聚会,同时也是政治活动和动员的公共平台。对于美国的 LGBTQ+ 群体来说,庆祝活动和政治动员是持续不断的社会运动中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李津在旁观时也由衷地兴奋和钦佩。

 

李津以日记般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对日常生活进行记录与反思,这一方面是他对所遇之人和所见之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描绘。然而,通过肖像画的形式和他笔下传神的描绘,李津不单只是将所遇之人的精神和内在传达出来,更是将他自己精彩的生活和精神内在融入其中,传递给观者。就像中国艺术史所见证的那样,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是非凡卓越的人物,而就李津而言,他正是通过人物和肖像画与我们分享了他非凡卓越的精神内在。

作品
展览现场